基  因 可 以 流 失!

 

    你见过雨后的大河吗?河水的颜色是黄的或浅黄的,这是因为大雨把两岸地表的大量泥沙冲刷到了河里的缘故,这就叫“水土流蚀”。生物基因的“流蚀”也会发生,科学家把生物基因多样性减少的现象,称为“遗传侵蚀”。例如在玉米植物群体中,一些抗病基因丢失了,会使玉米植植株发生病害,生长衰弱、生产力降低,这就是“遗传侵蚀”和“遗传侵蚀”导致的结果。 
 植物的遗传侵蚀主要有两种方式:  

自然灾害  
    大自然威力无穷。她能改变历史进程。她可以给我们带来风调雨顺,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洪涝旱灾。如果自然灾害毁灭了植物的基因源,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遗传侵蚀。
人类活动  

   

 

    人类也有可能带来遗传侵蚀,如毁林开荒、毁林建房或伐木等,因为毁林会毁灭所有类型的植物。栽培农作物同样可能带来遗传侵蚀。在我们得到了一些想要的性状(如多粒、矮秆等)的同时,植物中另外一些基因却丢失了。今天,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作物栽培后,这些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变得越来越低。  

遗传侵蚀是个严重的问题吗?

   果在自然界发生遗传侵蚀,那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遗传侵蚀的主要问题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几乎我们所有的农作物在遗传上都已经有大的变化,它们的基因与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有了很大不同。人们培育品种才会更抗病虫害,产量更高,更能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 但是,我们大面积种植这种单一的遗传背景的品种时就会遭受倒毁天性的打击如马铃薯晚度病对北欧袭击,曾是北爱尔兰50万人饿死,200万流落海外。

    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这些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要保护它们,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生长的地方。 全世界每个地方的人,都认识到植物遗传资源的重要性,植物遗传资源包括任何类型的对农作物基因源有贡献的植物,如野生近缘种

 

我们如何防止遗传侵蚀  

    必须牢记,在自然环境下,基因源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我们一定要避免遗传侵蚀,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个好的森林有非常高的植物多样性,也是应该非常有价值的基因源。我们必须科学地管理它们,让它们能维持生物多样性。
我们可把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用种子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野生近缘种生长在大自然中。我们要研究它们,要把它们的种子保存在种子库中(用来保存种子的地方)。如果它们生长的地方(生境)受到威胁,那么我们要把它们迁移到其它地方。这些是非原生境保护的例子。非原生境保护是指植物或动物的遗传材料保存在不是它们的自然生境的地方。
我们可把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用植株的形式保存下来。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有些农作物的种子不能长期保存。如果这些野生近缘种在野外生长,那么我们必须保护这些地区。这是原生境保护的例子。原生境保护是指植物或动物的遗传材料保存在它们的自然生境中。

  版权所有: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