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学基础

 

 

    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安全性评价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一个产品被批准上市一般需经6~7年时间的评估。各国政府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正是本着这个原则,对转基因植物及其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力地促进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三年间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主要集中在几个事件上,现在业已证明有些报道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例如Pusztai事件,苏格兰 Rowett 研究所的 Arpad Pusztai博士报道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在饲喂大鼠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破坏免疫系统”。1999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在组织同行评审后指出,Pusztai的试验有六个缺陷,即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份有差异;饲喂转基因土豆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动物数量少;喂养的食物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试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又如斑蝶事件,1999年5月 康乃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报道, 撒在马利筋草叶片上的Bt玉米花粉,可使44%的斑蝶幼虫死亡。Science拒绝发表该文章,审稿人指出这并不代表田间的情况,最近Plant Journal上发表专题文章,提供了近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点试验数据,指出在田间转基因玉米花粉对斑蝶的生存并无影响,斑蝶的死亡是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墨西哥生境的破坏所造成。结论是:转基因玉米对斑蝶不是一种威胁。再如墨西哥的玉米事件,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中心,有人报道在墨西哥的玉米野生种中检测到花椰菜花叶病毒35S的启动子序列,后经瑞士医学科学院和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检测,证明是假阳性。这些事实说明安全性评价必需以科学为基础,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证明。 但同时应当指出,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史不长,对一些长期效应还需要做跟踪监测,如除草剂抗性的长期生态效应、病毒的重组和异源包装、食品的毒性和过敏性等等。

 

 

 

网站制作: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息室